根據醫務專業網站“丁香園”的調查數據顯示,近六成的醫生明確表示會阻止子女繼續從事醫務行業,甚至部分醫生自己已萌生退意。記者調查發現,職業榮譽感降低、收入與付出嚴重不符、工作中存在人身風險等現實問題讓一些醫生“寒了心”。雖然“醫二代”不願學醫,但在高招錄取中,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仍然相對較高。(7月21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多數醫生都“看衰”自己所處的行業,甚至不惜干涉子女的人生規劃,可見這個行業生病了,而且病得不輕。然而,倘若你在媒體、教育、國企甚至是公務員從業者中也搞一項類似的調查,結果大概也是如此。這就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——沒有多少人像從前那樣熱愛自己的職業,“不滿意”是一種普遍心理。
  共通的原因無非是壓力大、收入低,與期望值相距甚遠,甚至還每況愈下。“白衣天使”和“靈魂工程師”之類的美譽並不能當飯吃,當付出和回報總是不成比例,又看到一些完全具有可比性的同學和朋友生活滋潤,難免心生不滿。這其中,有些是合理因素,亟需改革以彌補短板,有些則是毫無盡頭的矯情,就像有官員認為每天打交道的老闆都很有錢,自己也必須要漲工資一樣,實屬不合理要求。
  不屬於夕陽行業,專業錄取分數線依然較高,沒有多少醫院倒閉和醫生流失,可見對於多數醫生而言,生存現狀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樣“令人寒心”。現實中,基層衛生機構已有財政兜底,雖然待遇談不上高,但壓力也不算大;縣級以上醫院的改革遲滯不前,“以藥養醫”的局面並未完全打破,所以“壓力大、收入低”主要發生在所謂的“好醫院”。然而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,“外科醫生拿紅包,內科醫生拿提成”的局面也未打破,如果要就醫德醫風對病患進行調查的話,恐怕不滿意度也是很高的。
  醫患矛盾尖銳,醫生過度勞累卻又無法獲得應有的陽光收入,究其根源,還是由現行“以藥養醫”的醫療體制所決定的,因為醫療機構除了救死扶傷的天職,事實上還承擔著從病人身上獲利以維持自身運行和發展壯大的職能。這些利益的獲得,當然離不開具體診療的醫生,所以作為創收工具的醫生雖然也能利益均沾,但畢竟心有不甘,而那些得不到好處的醫生,自然也就心生不忿了。另一面,患者的不信任與有罪推定,只能進一步加劇醫患雙方的對立情緒,讓各種衝突一點就著。
  作為醫療行為的兩端,如果患者總是不滿意,醫生就很難收穫職業榮譽感。因此,制度安排必須做出改變,只有徹底斬斷公立醫院的牟利衝動,即讓患者花費與醫生收入完全無關,才能避免將醫患雙方放在利益爭奪的兩極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,讓醫生憑技術獲得陽光下的高收入,讓病患信任為自己解除痛苦的醫生,沒有捷徑可走,唯有繼續深化醫改,讓公立醫療事業回歸其應有的公益屬性。
  文/宋鵬偉  (原標題:“醫者抱怨”:需要正視的矯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k04bktx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